“我这辈子,要把国家的润滑油技术解决了!”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2-09-05 11:50 回复:0 关注量:22

伏喜胜一直在中国从事齿轮润滑油及添加剂的研究工作,持续创新,使我国在该领域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990年秋,云南西双版纳。崇山峻岭间,一辆卡车正艰难地向上爬行。受限于润滑油品质,车行至一半,怎么也上不去了。司机不得不下车,拎出一个水桶,将水一点点浇到滚烫的后桥包上。随同做润滑油跟车试验的伏喜胜看到这一幕,尴尬极了。


这是伏喜胜第一次从家乡甘肃来到彩云之南,但沿途美景他无心观赏,这个画面在他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


“我这辈子就干这个事,要把国家的润滑油技术解决了。”这个声音愈发清晰起来。

上万次失败,第544个配方成功了


1987年夏,19岁的伏喜胜从兰州大学化学系毕业,来到兰州炼油厂石油炼制研究所,一个他将为之奋斗30余年的地方。



年轻时的伏喜胜很珍惜每次旅行机会,因为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


研究所正在进行一项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齿轮油复配技术研究,中国齿轮油第一人匡奕九担任攻关组组长。有着化学天分、高考时化学满分的伏喜胜,第一时间被吸纳进了攻关组。


从零起步、白手起家的实验进行两年了,但尝试的100多个配方都是失败的。1个配方常常要做五六十次实验,最长的要几个月。匡奕九却很乐观:“我们多错一些,以后的人就能少错一些。”


艰苦的环境磨砺人,老一辈的精神鼓舞人,企业的科研氛围凝聚人。


经历了反复地思考探讨和研究试验后,编号为85544的第544个齿轮油配方,在寄送到美国西南研究院后,终于通过了台架试验!这是我国第一个达到国际规格的齿轮润滑油配方。在齿轮润滑油领域,我们终于取得了零的突破!


不管多晚回家,坐在书桌旁看书是伏喜胜多年的习惯


“中国人不喜欢4,但我觉得4是最吉利的数字。85544里有两个4呢。”伏喜胜说。


庆功宴在北京举办,全国各地的润滑油攻关团队齐聚社科院。从“七五”立项攻关,到“八五”研制成功,经历了数万次的实验,齿轮油复配技术终于掌握在了中国人自己手里。席间,伏喜胜发现,好多老师傅哭了。这些激动的泪水,他一辈子也忘不掉。


伏喜胜负责的行车试验,在行驶条件最为苛刻的西南山区进行。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卡车第一次轻松地驶过一个完整的陡坡,中国卡车山区行车难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伏喜胜在兰州润滑油研发中心扫描电镜能谱实验室做研究


伏喜胜成为攻关组组长。在公司全力支持下,他开始带领团队,以85544复配技术为基础,向着添加剂单剂国产化这一“芯片”级技术进军。


实验一开始就停不下来。有时一做就是20几个小时,要连续观察反应器、温度计,收集实验现象,伏喜胜和大家吃住都在实验室。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1995年,我国齿轮润滑油领域第一个核心剂诞生。到2003年期间,一共诞生4个核心剂,被誉作齿轮润滑油领域的“四大发明”,于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成为我国在润滑油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发明奖。

历经几代人数十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追求,我国在齿轮润滑油领域终于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追赶历程。


中国高铁,必须得用中国润滑油


一枚硬币,竖立在时速355公里的“复兴号”列车窗台,竟能够长时间屹立而不倒。视频很快刷爆朋友圈,中国速度令国人振奋。


“背后的奥秘在于‘复兴号’最关键的核心零部件之一——齿轮箱。”润滑油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孙树好说,“要让这个最关键的部件安全高效地运转,需要最高品质的润滑油。”


高铁齿轮油被称作润滑油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但是,一直以来被日本和德国所垄断。实现高铁的国产化,齿轮油的国产化也是关键之一。


“高铁齿轮油的关键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伏喜胜说。



坐在高铁列车上,伏喜胜陷入沉思


其实,早在2007年左右,国内第一条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在建时,伏喜胜就关注到了这个领域。“既然干,就要干成最好的。”伏喜胜下定决心,要攀这个顶峰。


润滑油公司很快设立课题,组建团队,拨付资金,进行一系列筹备。


机会从来属于有准备的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伏喜胜得知世界上知名轴承公司日本NSK为抢占中国铁路市场,免费送给北京交通大学一套轴承做实验使用。他兴奋极了,第一时间寻求合作。


NSK提出合作条件:必须先通过我们的认证标准。


当时国际上公认的高速轴承的润滑机理是添加剂与轴承形成反应膜,但是这种润滑机理会对油品和轴承的寿命有副作用。


能不能完全放弃反应膜的技术路线?伏喜胜团队大胆采取逆向思维,提出完全相反的高速工况下的沉积膜润滑机理。


为了对其验证,团队开始寻找合适的添加剂,在一年半的时间,合成了100多种化合物,也失败了100多次。



伏喜胜和团队研制的高铁齿轮油代替国外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终于,一种合适的添加剂筛选出了,这一全新的沉积膜润滑机理,能够大大延长油品与轴承的寿命。NSK的轴承检测顺利通过。


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接着:筛选配方模拟试验200次以上,美国、日本、国内西南交大、戚墅堰等各种台架试验20多个,一次就是100万元,最难通过的台架有9个,还互相矛盾和制约……


大量的资金、人员投入,压力大极了。除了睡觉,伏喜胜的脑子都在想着研发。他坚信:“每一次的失败都为最终的成功指明方向。”


最终,在国产齿轮箱诞生之际,润滑油公司为其匹配上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齿轮油产品。昆仑润滑高铁齿轮箱专用油,走出了既不同于日本路线、也不同于德国路线、世界独一无二的第三条高铁齿轮油路线。其传动效率比日本和德国油分别提高3%和15%,高速抗擦伤性能比日本和德国油分别提高67%、33%。


国产高铁开始试运行,昆仑润滑高铁齿轮油进入行车试验。



伏喜胜告诉记者:“单位里的图书馆,很多书都算得上古董级了,但是价值非常大,除了实验室,这里就是我第二个办公室。”


“高铁要60万公里才换一次润滑油,


如果到了寒冷地区无法启动,


乘客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伏喜胜说,


那个时候他经常会半夜梦到高铁。


“应用试验对质量的可靠性要求不容置疑。”伏喜胜的徒弟、润滑油公司产品设计中心主任糜莉萍主持高铁齿轮油的应用研究阶段工作。


2017年2月25日,昆仑润滑高铁齿轮油正式应用在“复兴号”上。国际润滑油产品价格应声跳水,每升从1700元降到四五百元。昆仑润滑高铁齿轮油开始成为80%京沪线“复兴号”的专用油。


“昆仑润滑高铁齿轮油实现了追赶和超越,有利于我国高铁‘走出去’。” 中国高铁齿轮箱总设计师阙红波评价。


研发一时一刻都不能停,


停下来就追不上了


今年1月,中国石油集团2021年工作会议,伏喜胜获得年度唯一的“中国石油科学技术奖杰出成就奖”。戴厚良董事长亲自授奖。


系统内外的润滑油领域同行反响强烈,通过各种方式祝贺——能将这个奖颁给润滑油这个“小”领域,不容易。


这个领域看似“小”,实则应用广泛。所有动起来的地方都需要润滑,其节能作用能够占到GDP的3%至5%。工业越发展,机器越高端,润滑的力量就越突出。


伴随着我国工业发展的进程,伏喜胜带领科研团队紧紧围绕润滑油公司的“技术+服务+品牌”定位,发现和创建了四大润滑机理,发明了13类核心添加剂,3大独有添加剂复配技术,26种新型润滑油,应用于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航天航空等七大领域。


中国发展在加速,


“研发一时一刻都不能停,


停下来就追不上了。”


伏喜胜说。


现在,他每天的功课,就是密切跟进我国将要大力发展的领域。


他带领着由9名技术专家、14名一级工程师、82名二级工程师组成的昆仑润滑技术团队持续研发。年轻人常常微信求教,只要是专业上的困惑,再忙他都第一时间详尽回复。



开会探讨时,认真听取每一位科研人员的陈述


30多年来,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和润滑油公司为代表的“国家队”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支持和投入,中国润滑油领域产生了巨变——


拥有高水平的润滑油和添加剂研发团队;


建造了国际一流的科研装备和研发平台;


高铁齿轮箱润滑油等3项技术获美国授权发明专利;


昆仑润滑添加剂制备技术及构效关系研究覆盖了所有添加剂单剂研发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拥有了齿轮油等领域的国家标准,整体用油水平极大提高。


54岁的伏喜胜还有两个愿望。



一是希望能集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领域最顶级的科研力量,“用15年的时间实现我国在润滑油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

二是希望自己一直在一线干,“将一生都献给实验室。”



“一辈子就干这个事,


要把国家的润滑油技术解决了。”


早年立下的誓言,


依然响彻耳畔。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